中央政府官員出現在兩岸場合的鏡頭頻密公開。大陸文化部長蔡武會見我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我新聞局長江啟臣接見大陸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我教育部長吳清基與陝西省長趙正永同場剪綵,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出席北京APEC人力發展會議,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合影」……。
這些現象令人想起兩岸航運由「中轉」變「直航」的過程。多年來兩岸一直透過香港、石垣島為「白手套」進行通航,因此發展出「換班次不換載具」等模式;但這些模式只是自作自受,尤其在九七香港回歸大陸後,台港其實已經是「直航」,卻仍要藉它「中轉」,更是自欺欺人。二○○八年十二月實施直航後,終於脫掉了香港這副白手套。
現在,兩岸政府的往來,也靠「中轉」,海基、海協兩會就是「白手套」;因而,前述中央官員直接會面的現象,已由「中轉」漸變為「政府直通」,可以視為「三通」之後,值得期待的「第四通」。
兩岸正在議商的經濟合作委員會,應是促進「政府直通」的關鍵作為;雖仍掛名在兩會之下,但雙邊皆將以次長級官員領軍,白手套已擺在桌邊作樣子。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與期待的發展趨勢。而且,當兩岸正在「互不否認」,或「相互承認」的困局中左右為難之際,中央政府官員的直接接觸,可謂是超越了理論或論述的領先作為;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兩岸交往的理論及論述,已見落後於實踐與行動的發展。然而,「以實踐帶動理論發展」,也許正是一個好辦法。
過去,大陸與台灣官員接觸,只停留在地方政府層級,北京當局對與台灣中央政府官員會面有所避忌。最明顯的例子是海協會長陳雲林見馬英九總統,一者陳雲林不是官員而是白手套,再者陳雲林以「您」稱呼馬總統;此中皆涉及了是否「相互承認」的爭議。現在,兩岸中央政府官員直接接觸,「互不否認」或「相互承認」的理論,似有可待發展的空間。
兩岸的相互承認或不否認,也許可由二○○五年連戰訪問大陸談起。北京承認了連戰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分,其實也就是承認其為中華民國反對黨主席的身分;接著,北京承認了吳伯雄為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分,其實也就是承認其為中華民國執政黨主席的身分。再者,北京起初只承認台灣縣市長的身分,但若沒有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何來這些縣市長?如今,又見兩岸中央政府官員「直通」,但不能否認兩岸這些部長的上面都有一位「國家元首」。可見,實踐已超越理論,理論已落後於行動。其實,接受了縣市長,或接受了部長,便皆不能否認中央政府,其邏輯「一以貫之」,只是一直被政治操作切斷罷了。
如今存在於兩岸的最大想像之一,是馬英九總統與胡錦濤主席有無可能見面;這也牽涉到「理論」的問題。倘若雙方能以正式職銜互相稱呼,會面的機會就很大。兩岸若對馬胡會皆有憧憬,即必須共創一套彼此皆可接納的「理論」。
北京過去將「否認中華民國」與「統一」綁在一起;但這其實可以是兩回事。若承認了中華民國,難道就一定不能「統一」?如東西德相互承認為「非外國的國家」,最後還不是「統一」了?既稱兩岸現狀就是內戰的遺留,這豈不正是相互為「一個中國」下的兩個交戰或議和政府的現成「理論」?否則,難道要用「TPKM個別關稅領域」來簽訂「和平協議」?何況,兩岸在「和平發展期」中,「連結」比「統一」優先;而「政府直通」則是相當強固且難以逆轉的「連結」,因此應可寄以肯定及期待。
我們樂見兩岸中央政府官員加速加強「第四通」,俾使兩岸人民習於「政府直通」的運作,亦可從「政府直通」中重新理解兩岸關係,並以「實踐創新」來帶動「理論創新」及「政策創新」。倘能如此,或許在這珍貴的歷史機遇期中,兩岸人民將可見到陸委會與國台辦首長的互訪,行政院長與國務院總理的會面,以及馬胡二人以正式職稱舉行轟動世界的高峰會。
【2010.09.23 聯合報╱社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