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凡那比颱風重創南台灣,高雄市「港都變水都」,陳菊市長遭受批評之餘,不忘砲轟「八成要中央要負責」。除了中央與地方的口水戰,民眾更想知道:為什麼花了這麼多錢,還照樣淹水?

政府為解決淹水問題,花錢不手軟。民國95年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分八年編列1,160億元特別預算;同時又通過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分六年編列250億元;去年莫拉克風災後,再編列1,200億元。這些還不包括散列各單位的年度預算。

好幾千億的錢花下去,仍是連年有水患,固然與氣候變遷、降雨屢破紀錄等因素有關,但治水事權未統合,偏重「特別預算」缺乏長期計畫,也是迄今治水尚未成功的主因。

凡那比在高雄市造成五十年少見的淹水,責任一時恐難釐清。但面對陳菊砲轟,水利署則以「全市沒有中央管理的河川和排水系統」回批。這種地方與中央互相卸責的情況,凸顯出一大問題:一條河從上游到下游,缺乏統合管理,使得治水缺乏整體性思維。

目前,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河川治理;內政部營建署負責都市排水;農委會水保局負責中游;林務局負責上游;一條河被分得「柔腸寸斷」,治理起來當然事倍功半!中央與地方互踢皮球,正是這種「分工」之下的必然景象。但大水一來,影響的當然是整個河系流域,而不是依行政劃分或人為的區域排水設施。

日本救災預算制度,頗值得台灣借鏡。他們有可靠穩定的財源,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災害中分擔的責任明確,若災害支出超過原編預算,應向國會提交追加預算。反觀台灣,大半是災害發生後才頭痛醫頭編列特別預算,妄想「一步到位」,忽略防災其實是長期基礎工程。

政府花大錢治水,一遇豪大雨量卻見窘態百出。昔時大禹治水成功,乃革新觀念,變堵為疏。現代治水要成功,也該以河系為單位,打破一條河川由不同單位共管的亂象,並應長期致力國土保安,如此投入經費才能達到效果,而不是統統「付諸流水」!

 

【2010.09.22 聯合晚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