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那比颱風重創大高雄,繼莫拉克颱風後,高雄老百姓再度受到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痛苦。在這種痛苦中,我們不屑於電子媒體的興風作浪,痛恨政治黨派的口水戰爭,更無法忍受治水政策中那些抱殘守舊的水患治理思維(無論是國民黨政府或民進黨政府都一樣)。屢屢面對突來的水患卻束手無策,我們不禁要呼籲水患治理請換腦袋。
兩次水患,政治人物都提出了災害超出原本防災設計標準的訴求,洪水頻率(洪水重現期)的設計量成為爭議的標的。基本上不能說這些人都錯了,重點是,如果傳統水利工程系統對極端氣候變遷的衝擊束手無策時,是不是應該有其他的治水邏輯和系統來補充或替代?
傳統洪水頻率設計有其社會背景,十年前都市地表被人工地表覆蓋的比例和今天的情況完全不同,逕流係數的比例完全不同;十年前都市排水從上游A到下游B點可能要十個小時,現在透過通暢的下水道系統只要二個小時就會集中到下游造成淹水。因此洪水頻率不是錯了,而是天氣系統變了,我們需要新的治水系統。若繼續以洪水頻率做為論戰焦點,在台灣現實的政治和行政實務上,代表台灣將來會有更多更高的堤防,更多的大排溝,這難道是我們要的?
氣候變遷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天氣系統,所帶來的也將是一種全新的災難系統。回應這種危機,我們看到了各種都市全新的治水新思維。簡單的歸納,這些新思維表現的「都會流域治理」以及「與惡水共舞」的都市政策上。
相對於傳統把都會水災的防制依賴於雨水下水道、河道和堤防的觀念;「都會流域治理」強調的是把整個都市土地都當成是一個流域系統,利用流域空間中每塊土地不同的地質特性和都市系統特質,來做為排洪控制中雨水逕流量在時間差上調節。簡單的說,就是把都市每一塊土地當做「海綿」(功能),讓所有的雨水在第一時間就地做「最大下滲吸收」(土壤或植物),「減少表面逕流」,形成「最大遲滯」效果,再利用都市目前下水道系統,進行逕流時間差的控制,讓洪水依序被排進最後指定的區域排水口。這種方式下雨水被積極保存,成為新的水資源控制,還能增加都市濕度的涵蓄能力,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這種系統的轉換代表治水行動的改變。也代表整個都市治水工程系統的改變。首先從透過都市設計及建管手段,要求每一個都市基地開發時留設雨水下滲或遲滯的機制(開放式下滲地表、綠色植被或人工雨水蓄水機制),雨水排水道從傳統下水道改成開放式的雙層溝多元排水系統(上方下滲、遲滯,下方排水),雨水排放路徑增設各種類型滯洪設施等。都市不再是大面積硬梆梆的柏油及人工鋪面,各種優質的控水介面成為都市環境新品質的詮釋。
「與惡水共舞」是以都市可承受的傷害分級為基礎,建立都市生活設施系統可受水淹及不可受水淹的不同等級,做為都市居民面對水患的新共識。具體的經驗是讓都市可以被部分淹水,但是對都市市民生命財產卻完全沒有傷害。這種思維表現在都市公共建設上,牽涉到一連串都市的創新規劃與新類型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各種不同的道路街道及廣場系統,先進的地下室功能管理系統,整合型的都市堤防(外部堤防、內部高速公路),浮動水上房屋系統等等。
在策略層次上,新的都市流域治理本身也是個未來型「低碳城市」的投資。各種公共建設的投資將會完全不同而有新的標的,各種都市建設的新法令,新制度規範將成為城市創新的基礎。我們必須抓對方向,把危機變成轉機,讓新的治水邏輯和思維,成為我們都市邁向永續以及免除災害威脅的安全城市。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