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和平」壓倒一切

聯合報於九月十一日公布的「二○一○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指出:「兩岸戰爭可能性低」。這應當是兩岸分治六十年來最令人心安的好消息。

再超強的美國,一旦發動戰爭,如攻佔阿富汗與伊拉克,不論其說詞為何,終必演成自己難以自拔,而被攻打國家的人民陷入家破人亡、國崩土裂的浩劫。

再看看鄰近的朝鮮半島。經濟活力充沛的南韓,面對難以預測的北韓軍事挑釁,就如生活在隨時會爆發的的火山邊。著名的美國歷史學者甘奈迪不久前訪問漢城後指出:韓國不可能變成東方瑞士,因為它缺乏國家的安全性。

因此生活在台灣,沒有一件事比追求兩岸的和平更迫切。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要盡一切力量獲取台灣海峽持久的和平;讓兩岸烽火與戰爭陰影永遠不再出現在台灣上空。借用大陸的語氣:「和平」壓倒一切,「雙贏」是硬道理。

(二)和平紅利的重要

馬英九以「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贏得兩年前的總統大選。這個政策就是凸顯台灣主流民意的「維持現狀」。剛生效的ECFA,即是馬政府一項具體成就—創造兩岸經濟利益,破解鎖國心態。

我之所以倡導世界和平—特別兩岸和平,減少戰爭,除了人道關懷,當然還有「資源排擠」的可怕。所有國家—不論是民主或獨裁—在維護國家安全與對抗敵人的大帽子下,國防預算的上升、與武器購買的增加,就變成擋不住的勢力。其他的支出(如教育、福利)就受到排擠。

我們公共建設的嚴重落後,兩個基本原因是:過去中央政府的國防預算比例偏高,以及人民的平均稅負又低;造成這個快接近每人所得兩萬美元的台灣陷入「民間小康、政府大貧、美麗失色」的窘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五月遠見民調發現:隨著兩岸和平曙光漸顯,台灣民意並不因此要減少國防支出;那麼我們(包括馬總統、陳長文等)鼓吹的「和平紅利」豈不又落空?

冷戰末期,歐美社會有識之士所提出的「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是非常狹義的:一旦獲得和平,政府就可以減少軍備支出,轉而增加人民福利的支出。

(三)枯井變成活水

當前台灣民眾仍要維持「足夠」的國防力量,軍費雖然不容易減少,但因戰爭威脅減少,和平信心增加,馬政府已經看到在這一情勢下,擴大了「和平紅利」的傳統定義,誘發了多姿多彩的實質效果:

˙安身立命的信心加強了。

˙跨國企業與國人投資增加了。

˙台灣的國際聯結擴大了。

˙大陸遊客及回台定居增加了。

˙兩岸的多項交流變成可能了。

˙疏離的友邦樂意與我們交往了。

˙與其他國家簽訂類似ECFA的可能性增加了。

兩年來大家看到因為與大陸關係的改善,台灣已從「枯井」變成了「活水」。一位民進黨的友人私下說:「過去想追求獨立,反而陷入孤立。」我們要告訴馬總統:凡是有助於構建持久和平的事要勇敢地做,包括雙方領導人的和平互訪。

如果二○一二年的某天,台灣領導人出現在北京,或者大陸領黨人出現在台北,這該是一個何等充滿想像的景象!

有想像,就有夢想;有夢想,就要使它實現。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