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七日大陸拖網漁船與日本巡邏艦互撞以來,北京當局不斷升高抗議層級,連五次召見駐北京大使丹羽宇一郎,用詞也越來越強,從「立即放人放船,避免 事態升級」,到「如再恣意妄為,必將自食其果」,同時,推遲了中日聯合探勘東海的會談,又取消人大副委員長的訪問,以示抗議。後續還會有哪些效應,非常值 得觀察。
過去對釣魚台,大陸態度是典型的「韜光養晦、不強出頭」,鄧小平在一九七八年訪問日本時表示:「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比我們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方法」。三十年後,北京新一代領導層未必比上一代聰明,但是卻比上一代富有,軍力也更強大,更重要的是,更有自信,認為中日關係對日本比以前更重要,東京不敢與北京對抗,只要升高姿態,日方終會屈服。
但是這次日方卻表現出空前的強硬,儘管已經釋放船員,交回船隻,但是仍然扣押船長,有人猜測這與民主黨之前選黨魁有關,菅直人不能在外交 上示弱,但也有人認為這與年底要出台的「新防衛計畫大綱」有關,日本要確立釣魚台列嶼包括在美日安保範圍內,年底還將在此舉行演習,要把美軍拖進來。
台灣與香港的民間團體,也參與了抗議行動; 至今為止,我們覺得政府的處置算是適當的。首先,不攔阻民間的抗議船隻,而由海巡署派船艦,隔離日方警視廳船艦,以防碰撞意外,然後再由外交部召見日本駐 台代表表達高度關切。這其中部分原因是,馬政府上台幾個月當中,已經處理過台灣漁船被撞沉風波,相對分寸拿捏較為成熟,而大陸漁船過去只有被驅離,連船帶 人被扣押,還是第一次,反應當然會有些強烈。
爭議雖未落幕,但部分人士主張,兩岸應聯合共同對日本施壓,爭取釣魚台主權,對此我們覺得需要謹慎,不能魯莽行事。在海洋法公約通過後,各國紛紛根據自己最外圍的陸地島嶼,畫出兩百浬經濟海域,重疊部分往往造成許多爭議,與台灣有關的就有釣魚台列嶼與南中國海,而目前北京針對這兩處,都曾邀請台灣合作,兩岸共同維護主權。
然而領土與主權,兩者往往相連,主權國家才能要求領土不得侵占,中華民國政府的主權地位,殆無疑義,但對此,中國、日本或其他國家,卻各 自有不同解讀。換句話說,中華民國政府捍衛釣魚台列島主權,是理直氣壯的,但兩岸要合作,就無可避免牽涉到,釣魚台主權究竟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 華民國的?其他國家也會因為兩岸合作,而懷疑中華民國的主權地位,尤其此刻,台灣內部分歧仍大,因此事徒增紛擾,不利於建立共識。
美國在有領土爭議的地區,向來謹慎,不願選邊,總是表示希望兩造能夠和平解決爭議,日本想套住美國,在美中恢復軍事交往之際,恐怕事與願違,但是美國也會基於自己的利益,在南海問題上,支持東南亞國家。
在領土爭議問題上,台灣單獨表示看法,反而是台灣跨上國際舞台的機會;目前針對有爭議海域的國際趨勢是:「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台灣實 際控制南沙群島最大島─太平島,釣魚台列嶼位於台灣經濟海域之內,不管怎樣談,各國間要達成協議,都不能繞開台灣,這才是最有效彰顯實質主權的方式。
截至目前,北京與東京之間尚未就如何解決撞船與扣人爭議,獲致任何解決的共識,但我們也不認為任何一方會刻意升高衝突,弄到最終不可收拾 的地步,只要找好台階,整個事件就會趨於落幕。真正值得注意的,如果將這個事件與先前美韓聯合軍演的事件一起觀察,就不難發現,這次衝突絕不是一樁孤立事 件。隨著中國國力增長,乃至美國急於重掌對這個區域的影響力,未來包括東北亞與東南亞相關海域與島嶼之間,各個國家因為捕魚、探勘、軍演甚或主權宣示等所 引發的大大小小衝突,勢必會不斷發生,而台灣正好就處在這其間,面對各種複雜糾葛的爭議,該有怎樣的恰當政策與戰略思考,馬政府是必須要好好思量了。
2010.09.18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