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公告新高中歷史課綱草案,未來四冊歷史教科書,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由原先的一比一比二調整為一比一點五比一點五。 

過去高中歷史九五暫綱施行時,教學遇到不少困難,譬如中國史分量很重,只有一學期根本教不完;學生讀完一冊中國史,得到的是片段歷史,無法拼湊完整的五千年史實,無法達成歷史教學目的;如今調整為一點五學期,便於老師教學、學生學習。

至於新歷史課綱草案中提及「台灣史上溯到三國」議題,被少數學者質疑是「強銷統派史觀」。其實根據《三國志‧孫權傳》及《隋書

‧東夷列傳》記載,在三國時代的東吳、隋朝分別曾派人到夷洲、流求。後來一些學者考據就是現在的台灣,但另一派學者不這麼看。雖然「台灣史是否上溯三國」目前仍是學術爭議,但放到歷史課本來討論亦有其合理處。

經過十幾年的政治與教育過程,以及長期社會生活經驗的差異,兩岸認同已漸行漸遠。台灣歷史課綱從一九九四年李登輝時代修訂至今,不但將台灣史從中國史分離出來,另立一冊,順序上也調整到在中國史之前。

這樣的改變來自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史觀」,把台灣地方史提升為「國史」,將原住民歷史做為台灣史的開端,原本國史(中國史)變成外國史。如今,新的歷史教科書仍維持「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脈絡。

從世界多數移民國家來看,美國是否將印地安歷史做為美國史的開端?南美洲國家、紐澳等國亦同?以民族大熔爐的美國而言,若要以「同心圓史觀」來論述歷史,則英裔、法裔、西裔、亞裔均各自形成同心圓的核心,歷史課本如何編寫是個大問題。

台灣的「國族認同」與歷史教育息息相關。有學者在歷史的關鍵用辭上去中國化,如荷治—鄭氏王朝—清領—日治—終戰—再殖民,連國民黨都在這個歷史脈絡下成了「外來政權」。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六十多年放在台灣史,而非中國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課綱,等於為「一族兩國」創造了理論基礎,兩岸成為「異己關係」,切斷了民族淵源、文化傳承,台灣將如無根的蘭花。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表示,台灣的國、高中課綱經過李、扁兩代的修訂,台灣「新國族認同」的推動已經形成;三十歲以下的青年已經在意識上將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割為二。

台灣的漢人來自中國,殆無疑義,目前台灣社會大眾的思想模式仍根源於儒家倫理,中華文化的傳承地位並未動搖。國文課綱刪減經典文言比例,降低論孟授課時數;加上歷史課綱的切割,自外於中華民族,將影響深遠,知識界應予正視。

如何匡正歷史論述的方向,建構正確的史觀,知識份子責無旁貸。

 

2010.09.15 人間福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