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二日及四日社論,討論「統一論」與「連結論」。「連結論」是欲在「一中憲法」與「一中框架」之間建立一個連結;而與「統一論」的意趣不同。

擱下台獨不論,兩岸未來關係可能朝兩種形態發展:一種是「統一」;另一種則是「連結」,可稱「泛屋頂理論」,又可分為三種。試分論之:

一、統一:就是「誰吃掉誰」,兩岸合併在一個國號之下。二、硬屋頂:在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以「第三概念的中國」作「連結」;說法甚多,如邦聯、歐盟模式、一國兩府、一中三憲、球體國家,或「新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等。三、軟屋頂:如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兩岸都是一家人等。四、巧屋頂:如ECFA、部長互訪(如大陸文化部長蔡武正式訪台,我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將回訪)、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

就今日情勢言,兩岸在軟屋頂及巧屋頂上皆已有顯著進展。以ECFA為例,非但是一個經濟「連結」,也是一種政治「連結」;在建立了ECFA的連結之後,兩岸關係可謂已經通過了一個不可折返點。再往前走,就可能漸漸會觸及「硬屋頂」及「統一」的問題。本系列社論想要討論的是,在「統一論」與「連結論」之間的比較與選擇。

如前所述,軟屋頂(如中華民族)及「巧屋頂」(如ECFA)已有顯著進展;此類連結可使「統一前」或「未統一」的情勢穩定下來,所以「雖然並未統一」,但是「仍能和平發展」,因而這些「連結」極為重要。接著,下一個兩岸議題,就也許將是在「統一」與「硬屋頂」之間的選擇。既說是一「選擇」,也就是不把「統一」視為必然的目標,而可以思考「屋頂理論」是否一種比「統一」更好的選項?

這又涉及了「一個中國」的定義問題。是不是不統一,就不是一個中國?或是非要統一,才是一個中國?倘係如此,北京所說「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的說法要如何成立?而所謂的「連結論」,其實就是希望能為「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的命題,找到法律化或制度化的途徑,以使「一個中國」成為「已經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始終懸而未決的問題」,也就是朝向「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方向找答案。例如,兩岸如能建立類如「邦聯」的「硬屋頂」,這雖不能說是「統一」,而是一種「連結」,但在法理上仍然符合「一個中國原則」,其實也就是實現了「一個中國原則」;倘做如是觀,「連結」有無可能是一個比「統一」更佳的選項?試將繁複的論證,簡化成四個對子:

既然很難統一,何妨作好連結/如果作好連結,也就不必統一/只要做好連結,其實好過統一/連結通過考驗,統一也有可能。

這四個對子的涵義,從感受形格勢禁,轉至消極維持現狀,再轉至積極接受連結的意義,最後仍為統一留存了可能性。此處想要強調的是,不必將「連結論」視為「統一論」的敵對論述;而宜將之視為替代方案,甚或是較佳選項;且「連結論」也可能成為「統一論」的條件與台階。這就是本報所主張的:兩岸關係應當「從合理的過程到改善之目的」。

目的可以成為過程,過程本身也可以成為目的。若將「誰吃掉誰」的統一「目的」,調降一格成為「屋頂理論」,則不論軟屋頂、巧屋頂或硬屋頂,皆可能成為鞏固兩岸關係的重要「連結」。連結如果鞏固,何患能否統一?

其實,兩岸有心人皆知,「統一」是難度最高、風險最大的解決方案。如果非要「統一」了才算是「一個中國」,那麼主張「統一」不啻即是延長「分裂」,兩岸形同被「統一」這個「不可能的任務」所撕裂;但是,若能朝「連結」的方向思考努力,由軟屋頂、巧屋頂、硬屋頂漸層漸進地推移,「一個中國原則」就不會成為兩岸的障礙,反而可能有助於改善及穩定形勢,就此實現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2010.09.12 聯合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