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日的遊跡所至,雅堂竟深深喜愛上這個江南的名湖。他在給筱雲 的信上說:
他日茍偕隱於是,悠然物外,共樂天機,當以樂天為酒友,東坡為 詩友,和靖為逸友,會稽、鏡湖為俠友,蘇小、小青為膩友,而苧蘿 仙子為主人也。
旅遊的輕鬆心境,與佳景當前的歡愉,使得雅堂擺脫了日常瑣務俗 事,浪漫之情達於高峰,發願與平素所敬佩羨慕的古人神交。他並且 有另一首七絕〈西湖遊罷以書報少雲并繫以詩〉繫於家書之後: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 千年。
盼偕妻 歸隱西湖畔
等到有這麼一天,修史的任務完畢,他一定要帶著最愛的妻子偕隱 於此秀麗的西湖之畔,讓青山護著青史,青史增添青山的光輝,那麼 此生此世,已別無奢望了!
在雅堂離台後不久,筱雲也辭別了客寓的「瑞軒」主人林氏,帶著 次女春台、兒子震東和三女秋漢,回到台南,陪同雅堂的高齡母親劉 氏。至於長女夏甸則因學業,暫時仍寄讀於台北。這也是雅堂臨行前 所作的安排。如此,雖然男主人不在家,但是三代同堂,老少各有照 應,既熱鬧,也比較可以讓天涯的旅人放心安慰。
遠離家人和家鄉的雅堂,難得將行萬里路結合所讀萬卷書;而且他 更時時關心著時局現實。在獨行於杭州市上,他身處於熙來攘往的庶 民之間,耳聞當地竹枝之調,眼觀走過自己身邊的人,沒有一個腦後 再垂著長辮子的人。想到先祖興位公以來,全台胞的宗祖,乃至於全 華夏的奇辱,都隨著長辮的斷盡而拭去,豈不是革命所帶來的光榮嗎 !他也在杭州街肆觀察到禁菸之令甚嚴,違禁偷抽者置死。在他的《 大陸遊記》裡,他寫下:「阿芙蓉流毒久矣,而毅然刷滌,則浙人之 福也。」
遊罷西湖、杭州,暫回上海,再到南京。
南京的古名金陵,是古代帝王之都,也是如今民國初建的首府,龍 蟠虎踞,氣壓東南。在歷史上,這個地方是英雄之所割據,豪傑之所 戰爭,也是名士之所嘯歌,美人之所顰笑處,所以春風秋月,賞心樂 事,足供遊者憑弔。十五年前,雅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時候,曾 經約略一遊;今日重來,江山如舊,風景不殊,但人世變化,則堪喜 堪憂之事各有,教人如何不感慨呢!
雅堂登雨花台,弔祭太平天王洪秀全。他事前預製〈至南京之翌日 登雨花台弔太平天王,詩以侑之〉四詩以代侑觴。
高聲誦詩 一吐壘塊
連雅堂高聲朗誦,旁若無人,聲音遠徹水雲,其他遊客還以為這是 一個狂人哩。雅堂是一個史家,也是一個詩人,在這個歷史的古蹟上 流連,他對太平天國的一段歷史,自有其冷靜客觀的批評;然而當他 與「古沙沉戟」的雨花台如此接近時,則又禁不住內心湧出一股熱烈 的浪漫感慨!那些過客怎麼知道這高聲朗讀的清瘦男子,是來自台灣 的熱血男兒呢?
南京城外名勝古蹟,如鍾山、明孝陵、朝陽門、明故宮、莫愁湖、 北極閣等地,都有雅堂的遊蹤。
秦淮河在南京城東南,水流橫貫城中。舊時歌樓畫舫,環集於秦淮 兩岸,為江南一大名勝;而六朝金粉,豔說秦淮,古今文人,對這條 泛著太多歷史光影的河流,多有未至便已嚮往的浪漫之情。雅堂當然 也不例外。從前,他對秦淮河,只是得自古人詩文的一份想像;今天 他終於親身泛舟其間。不過,時光如流水,一切歷史上的帝王英雄佳 人妖姬,也都像過眼雲煙,過去了,便過去了,除了文字的記載以外 ,似乎並沒有留下什麼。眼前周遭,雖流水如碧玉,卻汙臭不能飲, 教人置身其間,反有些悵惘之感。他寫下了一首〈秦淮〉詩:
畫舫笙歌一夢休,秦淮春水尚風流。晚風挑葉迎前渡,落日楊花撲 酒樓。千古美人空有恨,六朝天子總無愁。瓊林璧月知何處,不及青 溪控紫騮。
當時風恬波靜,泛舟其中,簫鼓一船,飛觴醉月。歷史與現實交融 於一時,令人不辨古今。今夕是何夕?月明當空,河上的空氣不冷不 熱正宜人。原來是四月十五日的夜晚啊。
朱雀橋也在南京城的東南方,這裡和烏衣巷,同為六朝王、謝兩大 貴族的風流遺跡。唐代的詩人劉禹錫曾經寫過一首傳頌千古的〈烏衣 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 入尋常百姓家。」距離王謝家族勢力鼎盛時期五世紀後的劉禹錫,已 無法捕捉當年的華靡風流了;距劉禹錫更在千年以後的連雅堂,又能 看到什麼呢?「王謝風流,今不復見」,一切只有憑歷史與詩的彷彿 去想像而已。然而,歷史人物儘管更遞,江山依舊不變,那幕府之山 長存,而謝太傅的別墅則依稀若尚在;想像淝水一役,賴謝安一族協 力支持,渡江殘局得以保存。「我思古人,悠然神往矣。」雅堂以一 個歷史家的評判眼光,他的感慨似又不能不較劉禹錫多了一層。
造訪僑會 歡見故人
他又遊玄武湖。遊罷乘車入鎮江訪甘露寺;又買舟上金山、焦山。 此遊凡七日,連雅堂頗得山水之趣,而平日所讀詩文書籍的內容,亦 藉此遊得以一一印證。他滿懷欣喜,感到豐收異常。於是乘晚車返滬 。
民國初建,會黨林立,海外華僑亦設立聯合會於二洋涇橋畔。這時 ,趕巧雅堂的朋友廈門人周壽卿也住在此地,他便前往訪問,另一方 面,會中頗多故人,大家都熱烈邀請雅堂。國民革命時,華人贊助甚 巨,檳榔嶼的僑領吳世榮和泗水的僑領莊嘯國、巴達維亞僑領白蘋州 等人創設這個「華僑聯合會」,以聯絡海內外的樞紐;而這個組織也 得到國父核准才成立。公推汪精衛為會長,吳世榮為副會長,經費則 由各埠擔任;所以這是滬上基礎較鞏固的華僑組織。(待續)
2010.09.08 旺報 / 林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