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者按

台灣一代耆儒連雅堂,因為父親一句「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 事」而發願撰述《台灣通史》,他辦報、創作詩文、破除舊時封建思 想、維護台灣古蹟和語文等成就,在一個時代貢獻己力、發出聲音。 林文月教授為她的外祖父──連雅堂所作的傳記,在她的鮮活生動的 文字裡,彷彿重現了連雅堂種種言行事蹟,堪稱一代人物典範,同時 也呈現清末日據時期的時代交替的氛圍與歷史事件。

連雅堂三十五歲這一年,國父領導的國民革命推翻了專制腐敗的滿 清政府,建立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

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個新紀元。中華民國元年(1912),代表一 個嶄新的光明的開始;而對於連雅堂的家來說,自從他的七世祖興位 公消極抗清隱遯來台後,已歷二世紀餘,清廷終於滅亡,興位公地下 如有知,當可以安慰了。

清帝退位寫下祭告文

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連雅堂特為祭告延平郡王鄭成功。文如 下:

中華光復之年壬子春二月十二日,台灣遺民連橫誠惶誠恐,頓首載 拜,敢昭告延平郡王之神曰:於戲!滿人猾夏,禹域淪亡,落日荒濤 ,哭望天末,而王獨保正朔於東都,以與滿人拮抗,傳二十有二年而 始滅。滅之後二百二十有八年,而我中華民族乃逐滿人而建民國。此 雖革命諸士斷脰流血,前仆後繼,克已告成,而我王在天之靈,潛輔 默相,故能振天聲於大漢也!夫春秋之義,九世猶仇;楚國之殘,三 戶可復。今者,虜酋去位,南北共和,天命維新,發皇踵厲,維王有 靈,其左右之!

延平郡王鄭成功地下若有靈,定必會保佑天佑南北共和,天命維新 ;對當初攜族人渡海來台以示反清的連氏興位公,亦當可告慰於地下 了。誕生於馬兵營的雅堂寫下這一篇祭告之文,字字句句出自肺腑, 充滿真情。然而,是何等的諷刺啊,滿清雖亡,台灣卻仍淪陷於日本 掌中。這是全台灣同胞所最感遺憾的一件事。

在連雅堂個人而言,民國初建,病體初癒,是值得加倍慶幸的事情 ;何況抑鬱的冬季已過,明媚的春光當前,起自久臥的病榻,重握筆 管以前,他覺得自己需要一段緩衝的生活,所以他計畫一次較長期的 大陸之遊歷。筱雲則因子女尚幼,而且婆婆年紀大,所以沒有隨行的 意思。

嚮往太史公遊歷壯行

臨行,文壇好友又聚集於「瑞軒」,為雅堂餞別。酒酣暢談後,雅 堂起來致謝辭說:「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人生一大快事 。我個人既喜歡讀書,又好遊歷,回想所讀的書,雖未必都很詳熟, 大概也有了萬卷,而細數到今天所行的路,恐怕也超過萬里了吧。從 前,司馬遷出身於龍門,耕牧於河山之陽,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便『 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域……北涉汶泗,溝業齊魯之都』,後來他 做了太史,悉查金匱石室之書,配合他遊歷闚探的經驗,所以寫出來 的文章才能那樣氣勢磅礡,別具奇偉的氣慨。

我個人從小便崇拜司馬遷其人,又佩服他所寫的太史公書,可是每 念及古人的遊歷壯行,而自己卻從來也沒有到過我國大陸北方齊魯等 地,便覺得遺憾且慚愧。中國是亞洲古老的國家,也是世界文明之域 ,而況現在又正值民國初建,定當是氣象革新,煥然可觀。相信我這 次的遊歷應該會有所收穫才是。只是,此行不知何時才能回來?跟諸 位也恐怕將闊別一段時間了。今日蒙諸位在這個地方為我餞行,個人 除了由衷的感激之外,無以為報;不過,希望在我回來的時候,能有 一些詩文遊記來酬答各位就好了。」(待續)

 

2010.09.06 旺報 / 林文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