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該不該加薪,並不是適合拿到選舉舞台上討論的議題,因為注定會因政治效應而變質。但邇來這個議題卻產生一定的張力,也引起廣泛的討論;最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支持或反對公務員加薪的人,都將眼光放在一個更大的目標:期待一般民眾的薪水也能夠調升。

的確,公務員已經六年未曾調薪;但轉頭看看民間企業,許多薪資階級則更久未嘗過加薪的滋味,誰不想要打破薪資凍結的噩夢。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欲進不前,國民所得呈現停滯,政府用盡各種長短偏方,仍無法將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五以下。現在,經濟有明顯好轉跡象,如果公務員薪資調升能促進消費,並帶動民間企業跟著調漲,豈非美事一樁?

然而,公務員加薪與民間企業加薪之間的連動關係,卻不容易證明能夠成立。以過去十年為例,公務員曾兩度加薪,漲幅均為百分之三;同一期間,民間薪資卻未隨之上揚,薪資浮動幅度均不到一個百分點。可見,民間調薪的動能,要視個別產業及企業經營獲利的支撐力道,而不在公務員調薪的帶動。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民眾勒緊褲帶接受公務員先行加薪,恐將引起強烈反彈。

這也是吳內閣對郝龍斌的喊話回應得如此小心翼翼的原因。正當選舉季節,加薪或許有助於鞏固公教選票,但如果激怒一般大眾,則將得不償失。何況,如此一來,更將落人「政策買票」的口實,徒然提供反對黨攻擊的口實,對執政黨絕非利多。至於一度傳出政府將以「加發半個月獎金」來取代加薪,看似幅度相去不遠,但從消費理論觀察,這類「非經常性所得」一向無助於刺激消費。

選舉當前,加薪議題格外敏感,時機因素限制了討論及實現的空間;但這並不表示這個議題不該提出,或者不需要認真考慮。相反的,以最近台灣經濟好轉的走勢,要打破受薪階級多年來實質所得不增反減的苦悶,此時不做,更待何時。換句話說,政府必須考慮的,不只是公務員調薪這樣的小格局,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擴大就業、提高所得,把經濟成長的甜美果實分贈給更多辛勤的人民共享。

再站高一點看,這時候談加薪,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矯正貧富差距懸殊化的結構性問題。近幾年台灣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除了失業人口增多,許多基層勞動者的薪資受到就業市場分殊化的人為壓低,都亟待改善。以公務員加薪為例,事實上郝龍斌最初提出此議,主要是在為勞苦的「基層公務員」請命;但隨即被混淆為全體公務員加薪,從而失焦。吳內閣說,加薪百分之三,政府要增加兩百多億的負擔;但若把目標聚焦在所得偏低的兩成公務員身上,也許二、三十億即可達成;事情更容易實現,意義卻更不平凡,不是嗎?

從這個角度看,要平衡薪資階層的所得差距,其實不只是馬政府的責任,民間企業也應將之列為經營者的共同追求。原因無他,馬總統一上任即遭逢金融危機,但政府仍堅持採取了各種開放、減稅及租稅獎勵的措施,不惜犧牲千億財政收入,為企業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經營環境。如今,這些政策已逐漸看到成效,不少企業開始歡呼收割;此時,經營者和員工分享獲利,盡一己社會回饋的責任,不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苦過十年,談加薪,應該不是太奢侈的願望。台灣不能一直讓年輕人只領22K的待遇,有大志的企業也不該把派遣人力視為理所當然;否則,落居四小龍之末的國民所得,會讓台灣人持續灰心喪志。台灣國民所得停滯十年的魔咒要打破,貧富差距的深淵要填補,得靠政府和企業攜手拿出力量。兩年前馬政府為企業減稅的決心有多大,現在政府及企業主就應當用等量的努力,來幫助基層廣大的勞動者吧!

 

【2010.08.31 聯合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