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正考驗中國國民觀察、處理對外關係的心態與智慧。需總結此前發展的經驗,開闢持續發展之路;也需防止富貴驕人,以致看不清楚根本的利益和力量。在這兩個方面,日本提供了值得銘記的教訓。
日崛起後對外缺乏朋友
日本崛起,曾經震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然而,因長於學習、拙於開創,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後就迷失了方向,在國際體系中每況愈下。冷戰時嶄露頭角的日本,崛起之初便帶著曾侵略鄰國的原罪,富裕後又對亞洲鄰邦滿懷鄙視,使日本對外關係缺乏朋友,90年代後期以來,更在與東盟締結自由貿易協定等問題上,屢屢喪失先機。
1980年代中期,日本知名評論家長谷川慶太郎所作《別了,亞洲!》一書,在宣揚日本與亞洲國家的懸殊差距時,用了這樣的比喻——日本是高聳於夢之島(東京的垃圾場)上的霞關大廈(日本政府機關的高層建築)。某些日本人的淺薄和驕狂令人鄙視,中國人在富裕之後不應亦復如此。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對中國有重大的經濟、政治和戰略意義,不僅是重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來源,是創建更符合中國利益的國際經貿規則的陣地,也是中國爭取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關鍵同盟。但近年中國社會某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而漠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某些主張自外於第三世界的輿論也逐漸浮出水面,表明他們沒有充分理解中國的根本利益何在。
作為大國,中國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的相對提升具有強烈「溢出效應」,周邊國家與中國經貿往來較多或發展潛力較大的國家,對此感受顯著,日本即為一例。對於當慣了東亞經濟老大的日本而言,近在咫尺的中國經濟效應令其五味雜陳。日本在趕超進程中對外關係方面的處理,值得中國借鑒;如何妥善處理中日關係,是對中國的考驗。
中日互利合作思潮升起
面對不可遏止的中國崛起,日本社會開始正視現實,放棄爭奪亞洲領袖的不切實際夢想、追求成為「小而美」國家、尋求對華互利合作的思潮正日益上升,這將為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創造更加堅實的基礎。
2009年12月10日,日本民主黨政府「幕後將軍」小澤一郎率領600名國會議員、經濟界精英組成超大團組訪華,在會見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時說:「日中兩國將在21世紀迎來人類歷史上的夥伴關係時代,將繼續先人們的政治功績。」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書中,也可看到對美式資本主義、美國霸權主義的抨擊,對日本明治以來軍國主義和目前在援助名義下干涉的反思,以及對中日韓東亞友好合作的宣導。新任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也聲明,希望在任內儘早推動談判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作為永恆的鄰居,作為一個偉大文化傳統的共同擁有者,我們期望與日本在正確認識歷史、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深化友好關係。必須牢記,目前日本還不是一個擁有完全主權的國家,有能力毀滅中國的不是日本,而是有能力也有動機侵害自己的國家。經濟規模和綜合國力的相對提升,足以讓我們更加自信地超越夢魘,走向未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