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被政府列為必須儘速排除環評等投資障礙的國光石化投資案(簡稱八輕),在環保團體反對下,得到不少學界、醫界與民意的支持。近期以來,政府對於八輕及石化產業的發展有不少政策宣示,除了一定要做之外,在做法上卻是莫衷一是;然而,國光石化的投資者已經等得太久,政府對於八輕應在強推及停步的兩極之間找到最適解,而以行政院長吳敦義提出的方向最值得研究。
政府首長近來對八輕的政策發言主要有:經濟部長施顏祥8月3日表示,石化產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是支柱型產業及必要產業;馬總統於8月19日全國工業發展會議強調,憲法與環保基本法明訂經濟發展與環保應「兼籌並顧」,但經濟開發對環境有嚴重影響,應以環保優先;緊接著,吳揆提出新方案,即國光石化取代如高雄五輕等舊廠,他認為用排碳少的代替排碳多的,沒有道理反對;施部長上周五進一步宣示,石化工業政策是「適度規模、嚴格管理」,國光石化將是台灣最後一個大型石化案。
經濟部以「最後一案」及「適度規模」爭取八輕過關的意圖明顯,但石化工業「適度規模」為何,卻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施部長的原則是「內需為主、外銷為輔」,依工業局統計,台塑六輕投產後十年(1999-2008)來,台灣上游石化工業產品石化基本原料如乙烯、丙烯、丁二烯等,自給率均為八成以上,乙烯更逾九成。施部長說「國光石化要蓋」,因經濟部認為最重要的石化基本原料乙烯的自給率未達100%,即使八輕投產與台塑六輕擴產後,2026年國內乙烯自給率只有86%,所以台灣需要八輕。但經濟部沒有說的是,塑膠原料、人纖原料、橡膠原料及石油化學品等中游石化工業產品大部分外銷,意味上游原料乙烯等實質上也是大部分外銷;由此可以預期,八輕的產品也將大部分外銷。如此,根據施部長「內需為主、外銷為輔」的原則,八輕就是不必要的。
再看施部長所提的另一個原則:「嚴格管理」工安與環保。單就環保而言,根據能源統計及國民所得統計,在六輕投產後十年期間台灣石化工業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成長率分別為34.9%及42.6%,大於此一工業生產毛額及就業人數成長率(分別為30.6%及-7.45%),即使加計其外部關聯效益,其環保上的不經濟,恐亦難以說服民眾相信政府做得到嚴管。
尤其,政府正在推動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及永續能源政策綱領,還宣布今年為「節能減碳年」,希望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2005年水準,2025年回到2000年水準。但以今年以來的表現,看來是離目標更遠。根據統計,在經濟復甦及油電價持平下,今年以來的能源使用量已遠大於去年同期;若數年後八輕投產,一年約增加排放1,200萬公噸二氧化碳,則邊際減量成本恐更高,更難達成減量目標,並可能發生利不及費的情況,亦即八輕貢獻的產值,可能小於為減排而關閉或不能發展其他產業的產值。
因此,吳揆提出的國光石化蓋新廠取代舊廠方案值得研究,並可考慮高雄舊廠更新優於設立新廠於彰化;在彰化設立新廠取代高雄舊廠的衍生問題不少,例如可能讓南部現在擁有的完整上中下游石化產業瓦解、南台灣的就業機會將減少,空洞化問題將更嚴重,以及彰化大城農地將永遠喪失,無法回復,使得我國面對未來糧食危機的能力更為脆弱。因此,調整八輕計畫、更新高雄的三輕及五輕,是值得考慮的方案,因為其生產效率較高、排放較少的各種汙染物,並能維持南部完整上中下游石化產業、避免南部空洞化,更可維護彰化大城優良農地與原始海岸。
【2010.08.30 經濟日報╱社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