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人壽售予中策博智一案進入最後審查階段之際,傳出南山最大股東美國AIG執行長班默謝在拜會金管會時表示,若股權出售一案無法獲台灣政府審查通過,AIG將不再延長與中策博智的契約日期,也不會出售南山人壽股權給本土金融集團,同時將限縮南山人壽業務、停止對南山人壽增資,且不排除大幅裁撤員工,甚至可能「將400萬保戶留給台灣政府處理」。以保險業特性,特別是大型保險公司,AIG執行長的反應有待商榷之處,但此案確已不能再拖。
保險業主要資金來源是保費收入,對保戶有長期承諾並提供保障,必須提撥各種準備金(負債科目),以供保險理賠與支付。在此特性下,保險公司的負債占資產比率超過九成;以南山人壽為例,有超過1.5兆元資產並非股東所提供,而是保戶的貢獻。因此,保險公司的大股東、經營者在思考出售股權時,需以保戶長期權益為依歸,而非立即將股權變現的思維。
再者,保險業的妥善經營有相當的本土性。以南山人壽為例,其400萬保戶幾乎遍及台灣各地區與各階層,主管機關必須考量新入主的股東、經營團隊是否有長期經營的意願、專業與增資能力,因而審查保險業股權出售案的思維自與一般公司不同;除了考量價格、員工權益,還需關照保戶長期權益的保障及其對金融安定性的影響。
美國政府對保險業的監理也有特別考量。2008年9月美國政府未搭救雷曼兄弟,任其倒閉以致引爆全球金融海嘯,卻以鉅資出手救援AIG;其主因之一,正是美國政府深懼AIG龐大保戶出現恐慌,因為多數美國民眾的退休、醫療是靠保險契約,若不救AIG,不僅會導致美國無法承受的金融大風暴,甚至演變出社會的極度不安定,嚴重影響美國人民權益與政治穩定。
只是,這次中策博智以21.5億美元標下南山人壽股權案,自去年10月公布迄今,可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商戰」。在公布之後,就不斷傳出中策博智的資金來源有陸資色彩、資金提供者有違反法規紀錄、檯面上代表人物不夠專業或有中共政協委員身分等。去年12月,中策博智集團還與中信金控簽下備忘錄,前者將出售南山人壽30%股份給後者,並同值取得後者約當的股份,還約定在雙方同意之下,任一方皆可增加對方持股至編制合併報表的水準。接下來,立法委員不斷提案要求經濟部投審會與金管會以謹慎、高標準審查,本周更傳出AIG執行長的放話內容,還刊登二位南山人壽員工呼應的投書。
從去年10月至今,由於南山人壽股權出售遲未定案,導致客戶流失或新客戶擴展不利,近日來又傳出南山人壽高階經理人紛紛離職,著實令人對南山人壽的遠景產生隱憂。AIG執行長的放話內容若屬實,則可說是不當與不該的言論,真希望是一時情緒的宣洩,否則一旦AIG對南山人壽採取撤資、限縮與裁員方式,將造成台灣金融與社會的不穩定,政府不會、也不能袖手旁觀;更何況,一旦將保險業利差損入帳,對AIG持有南山人壽的股權價值也是一大挑戰。因此,AIG在處理南山人壽股權案時,需要多一份對台灣社會的謙卑;且AIG執行長的放話如若付諸執行,其能夠從南山人壽匯回美國多少資金,恐亦是一有待商榷之數。因此,這些放話應是不智的話語。
從去年至今,南山人壽股權移轉案的審查誠屬複雜,各界角力、利益不斷參雜其中,但審查時間拖得越長,對南山人壽體質、進而對台灣金融穩定也愈不利。經濟部投審會與金管會應本著保險業的特質審查,儘快給AIG、保戶、員工與社會各界一個清楚與合理的答案。
【2010.08.25 經濟日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