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計畫要在建國一百年推出「國父孫中山」紀錄片,主委盛治仁表示,「紀錄片敘事務求跳脫教條,從人性化的角度切入並且忠於史實。」很多人像我一樣,對這紀錄片帶著極高期待。若這紀錄片,最後真能夠跳脫教條重新以「一介了不起的凡人」來重新認識現代史上重要的人物,則多少回應了當年中山先生提倡的「民主」的理想境界。

     但是,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史實」是在爭辯中逐漸浮現出端倪來的。即使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在二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出現以不同的角度來重新檢視這改變世界的重要事件。那麼,過去我們對中山先生以及他的革命事業做過什麼仔細的研究嗎?若有,為何連喝《中央日報》奶水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五十歲以上)對中山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偉人」都不清楚呢?

     作為納稅人,我想對文建會推出「國父孫中山」紀錄片做如下的建言。若遵循有下面幾個原則,則可能跳脫教條,更貼切時代的動脈。

     「國父」其實不是中山先生當時對自己的認知,這稱謂是後來追加的。所以我建議,應該拍一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紀錄片,會更加貼近當年的先生。中山先生做為紀錄片的主角,鏡頭的焦點必然集中在先生充滿革命家魅力的風采,其靈機應變的巧智,一流的口才引發民眾強烈的民族主義熱情等;但同時也需要把先生的弱點與缺點彰顯出來,終究每一個人都有其齷齪、狼狽、判斷錯誤、深受時代限制盲點,只有呈現這些,才能逃避「神格化」的毒咒。

     期待的紀錄片的敘事主軸可以多重卻彼此衝突的觀點同時進行,因為這正是符合一九二五年國父逝世前紛亂困頓的政局與民不聊生的社會。除了由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知識領袖、國際記者友人來展現不同的觀點外,還應該包括飽受戰亂凌虐的普通人的回憶文字。

     紀錄片最好也能展現與先生出生入死的同志之間的衝突、不合的矛盾上,這樣我們才可以看到革命大業其實就是在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彼此惺惺相惜、吵吵鬧鬧、流血流淚、背叛逃亡、甚至暗殺被殺,慢慢地進二步退一步地迂迴發展出來的。這也才符合清末民初的革命陣營的相貌。

     中山先生革命大業,其實還有很多女性參與。過去國民黨寫的這段都是男人的歷史,除秋瑾,很少見到書寫其他革命女性。比較突出的宋慶齡,則只是給予「夫人」的位置,只因為宋慶齡後來站在國民黨的對面。一百年後,台灣政治比較開放,也是時候了,應該重新讓這精彩的女人,其後半輩子也被「國母」窒息的宋慶齡重見天日,同時也讓一些被男人歷史埋沒的革命女性出頭。

     明年若真能推出「國父孫中山」紀錄片,這是台灣民主的試金石,若除魅成功,讓「神」變「人」,孫文將成為所有台灣人的中山先生,而不只是國民黨的中山先生了。

 

(作者

  • 成令方
  • 為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