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抽血檢測PSA是診斷攝護腺癌的依據之一。抽血檢測PSA是診斷攝護腺癌的依據之一。(江百凱醫師提供)
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手術僅刮除肥大的腺體(手指處),但旁邊的莢膜仍然存在,殘留的攝護腺也會有癌變的可能。(記者林相美攝)

一名年約70歲男性兩年前,接受攝護腺肥大(或稱前列腺)手術,日前出現血尿,持續兩、三週後就診,醫師確診為初期攝護腺癌,病患驚訝詢問:「為何割掉攝護腺之後,仍然罹癌?」醫師表示,此為錯誤觀念。

台北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林儒廷昨天指出,攝護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七名。該名病患開過攝護腺刀後,原本排尿困難,術後完全改善,也因此不以為意,沒有每年定期回診。日前因血尿就醫,攝護腺特異抗原值(PSA)正常標準為4ng/ml以下,但檢測值高達9.6,切片檢查確定為攝護腺癌,目前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

林儒廷解釋,門診中,約有3成病患誤以為,接受過攝護腺手術,攝護腺便不存在,事實上,攝護腺手術只是刮除肥大腺體,攝護腺的莢膜(即皮膚)依然存在,莢膜上殘存的攝護腺隨時間在荷爾蒙的作用,仍會持續肥大,甚至有癌變的可能,癌細胞多由周邊開始生長。

林儒廷指出,攝護腺是男性特有器官,45歲後明顯肥大,可能與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有關,50歲男性罹患攝護腺肥大的機率約50%,常見症狀包括排尿困難、解尿不完全、頻尿、尿流中斷、尿急、尿流細小、夜尿。

林儒廷表示,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表現出來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若癌細胞侵犯尿道,會產生頻尿、夜尿、尿急、尿流細小、尿道疼痛和血尿等症狀;轉移到腰椎骨,引起腰背疼痛及神經痛。

林儒廷提醒,50歲以上男性,每年做一次PSA檢測及肛門指診的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10.07.29 自由電子報 / 記者林相美/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