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海外專業機構的訊息稱,今年上半年,中國造船業的運營規模正式超越了韓國,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該運營規模的指標包括船舶的建造量、接受訂單量、未交付訂貨量等。這項消息,明確地顯示了中國現階段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面象,就是像造船這樣的「裝備產業」,其全球性的發展主流正在逐步落入中國的掌握中。

     站穩全球造船業的龍頭

     船舶是裝備產業的主力產品。該產品近一百年來在全球的生產布局,有了相當大的變化。先是歐美當龍頭,接著是日本、蘇聯崛起,再來是韓國、台灣等接棒當主角。如今,韓國還站在造船業舞台的中央,但中國積極往前站,早已有取而代之的架勢。

     而從中國的產業生態來看,造船業的主流一旦流進中國,就很有可能長期停留在中國裡面。換言之,中國將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持續擔當全球造船龍頭的角色,不會在可見的未來交出桂冠給新興的造船國。其原因在於,中國很適合生產這種「兼具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特色的重型產品」。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豐沛的勞動力資源、鋼板生產量,與配套機件長期政策性發展經驗,都構成中國搶占全球造船業制高點的良好條件。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龐大的船舶國內應用市場。如此的綜合優勢,當前是先進國家所缺乏的,也是其他開發中國家所難以追上的。

     而在技術方面,中國造船業兼具了蘇制、英美制兩大勢力的長處。早年計畫經濟時代,蘇制技術擔綱,其中,烏克蘭的焊接技術號稱全球第一。因此,當年儘管在「文革」的激烈打鬥中,中國仍造出了萬噸級的貨輪。改革開放後,則是大量引進西方的技術。今天的中國,似乎已把東西兩大陣營的造船技術兼容並蓄起來了。這是預言其造船業將長期稱霸全球的緣由。

     正系列式發展裝備產品

     除了造船之外,中國目前也在系列式地發展其他裝備產品。如高鐵列車、一般鐵路列車、核能發電機組、海空港設備、載重汽車、大飛機等。這些「大傢伙」產品,將構成未來中國產業的主體,也是中國對外競爭力的主要來源。而相對上,比較「細小」、「軟性」的資訊通訊產品,中國的對外競爭力就小得多,未來仍需與西方廠商交流合作,甚至有時要仰賴西方的生產資源。

     大陸裝備產業的崛起,台灣方面該怎麼面對?在ECFA的後續談判中,我政府對此一定要有明確的對策。也許可以對大陸的「總裝完成」裝備產品開放台灣市場,但應要求對方大量引用台灣的零組件、技術軟體、管理方法等,以達致雙方在裝備產業上的互利互補。

     就在幾天前,市面上傳出,大陸輕軌列車大廠湖南「南車集團株州電力機車公司」有意來台設辦事處,爭取台灣市場。由此可見,大陸裝備產業界已開始注目我方市場。這方面的未來發展,可能會是「好戲在後頭」。

 

(作者

  • 李孟洲
  • 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