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經濟的前景,目前顯然有兩種迥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經濟復甦的情況相當穩健,所以各國應該開始讓因應經濟危機所推出的財政刺激政策逐漸退場,並致力於減少財政赤字,以避免政府債務在長期上影響經濟成長。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主要工業國家的經濟復甦仍然步履蹣跚,民間需求嚴重不足,政府應繼續擴大支出以維持經濟動能,降低失業率,避免二次衰退的發生。

以德國為首的許多歐洲國家即持前者看法,認為政府應儘速平衡財政。此一觀點也反映在多倫多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中,各國元首宣示將在2013年前使預算赤字減半,在2016年前減少或穩定政府負債占國內生產毛額(GDP) 的比重。近半年來,部分歐洲國家先後傳出債信危機,從而拖累歐元,並危及該地區的復甦,更使許多國家相信,只有嚴格的財政紀律才能使經濟穩定成長。

美國則強調財政擴張的必要性。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致G20領袖的函中即敦促各國不要過早讓財政刺激方案退場,而應將強化經濟復甦列為當前首要任務。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也指出,由於民間需求低迷,財政緊縮將造成整體需求不足,使得復甦無以為繼,而產生二次衰退。他們最常援引的例子就是大蕭條後的1933年,當時政府過早的緊縮政策,使得經濟很快又陷入衰退。

著名的經濟學家克魯曼則更憂心。他強調當前經濟最大的的風險是通貨緊縮(也就是物價的普遍下跌),而經濟若一旦失去動能,通貨緊縮會使經濟陷入長期蕭條。所以,他認為目前財政刺激政策不僅不該退場,還應該繼續加大力度,直到失業率開始全面下降,物價出現輕微的通貨膨脹為止。

對經濟復甦的前景,我們其實不必太過悲觀。許多經濟學者只注意到西方工業國家可能因需求不足而產生的衰退風險,但顯然忽視(或低估)了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國家,所能發揮的作用。主要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大陸與印度)在經濟危機期間仍能維持高速增長,不僅帶動了鄰近地區如東協國家、南韓與台灣提早脫困,並很大程度的解消了世界經濟走入螺旋下降的壓力。

目前亞洲經濟持續復甦,中國大陸的財政刺激政策也並未退場(最近又推出西部新十年計畫),這些都可以彌補一部分的世界需求缺口。以歐元地區為例,其財政撙節措施所減少的需求,可藉著出口亞洲得到補償,而不必然會引發新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史特勞斯康在Asia 21會議時也強調,亞洲已是世界經濟的動力來源。

有些人還是認為經濟復甦的前景堪憂,因為美國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失業率仍然偏高,民間消費力道也不強勁。但是,美國消費者作為世界經濟唯一救世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除了美國,世界經濟的復甦勢必將仰賴其他新興市場(如亞洲)的共同帶動。美國不太可能回到從前毫無節制的消費時代;較低的經濟成長率與較高的失業率,或許就是美國未來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果能樂觀看待經濟復甦的前景,我們目前需要關心的不是更多的財政刺激政策,而應該是財政的穩健。台灣過去十多年百廢待興,因應經濟危機所推出的財政擴張政策正好可以補以前之不足;但是當經濟逐漸復甦,財政政策自然應該回歸常態,讓民間部門成為推動成長的主要力量。

在此同時,我們也要再次呼籲政府,嚴肅面對公共債務的問題,以歐洲為師,規劃如何減少預算赤字和降低政府債務的作法。一份清楚的財政改革時程表,也是政府展現新氣象的一種方式。

 

【2010.07.20 經濟日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