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度被《富比世》雜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德國總理梅克爾,近日進行任內第四次的中國行。毫無疑問,從隨行的知名大企業或商業銀行總裁來看,梅克爾此行的重要議題還是經貿合作,中德雙方也確實簽署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10項合作協議。

     梅克爾女士不同於德國歷任總理,她出身牧師家庭,成長於共黨統治下的東德,對共黨統治下的社會有深刻體驗,難免堅持民主與自由的價值。2007年10月間,她無視北京的政治壓力,成為第一個官式接待達賴喇嘛的德國總理。相較於前任總理施若德只顧及與中國交往的經貿利益,而刻意忽視社會民主黨強調的基本人權,梅克爾幾次訪問中國期間,都會刻意安排探訪中國宗教界人士或維權運動者,更常直接批評大陸的人權狀況。

     梅克爾在與中共「接班梯隊」中央黨校約50名平均年齡45歲的學員座談,仍扮演著「民主使者」角色,主題多環繞在公民社會、精神文明和言論自由。針對中國崛起效應,梅克爾一方面稱許中國在伊朗核問題及參與聯合國在黎巴嫩維和任務的表現,另一方面又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期許北京應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梅克爾提到歐洲維持各民族合作與和諧、以歐盟27國已將大部分國家主權讓渡給歐盟的例子,強調任何政策皆需經過各方共同協商並達成妥協的過程,終能促成多元化的社會。持平而論,過去訪問北京的政要眾多,像梅克爾敢公開挑戰或批評涉及中國國家主權問題,實不多見。

     梅克爾除讚揚中國經濟表現外,不忘提醒北京應面對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結果。她從東德例子,講到今日德國的政黨競爭與政黨輪替執政已是常態,任何政黨的政綱與政策,都需要受到民眾檢驗。至於中央黨校學員提出「西方政黨民主和競爭已見於中共黨內」的說法,梅克爾僅以「了解不多」回應。

     德國的外交政策向來具典型的現實主義思維,梅克爾在中國政策方面的施政風格,儘管在西方領導人中獨樹一格,卻難免因德國企業拓展中國市場的現實需求,而必須放下身段與北京妥協。目前在中國較活躍的德國企業多達4500家,投資金額總計約180億歐元,影響就業人口達50萬。2009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總額為919億歐元,中方享有189億歐元的順差。全球金融風暴嚴重衝擊德國的對外貿易,去年唯獨對中國的出口保持成長,約占德國出口總額的5%(365億歐元),超越法國、英國、義大利的總和。根據德國工商總會(DIHK)針對9000家企業的調查結果,對中國市場具有強烈投資意願的比例,已從去年32%提升至今37%,顯見理想的政治抱負短時間內仍難抵現實經濟利益的壓力。

     觀察近年來中國與歐盟國家的政治爭端,北京對一盤散沙的歐盟政治統合,顯然已瞭然於心,也體驗到法、德、英間的利益糾葛,因此北京常用經貿手段分化與瓦解歐盟干預中國內政的整體影響力。德法現任領導人及英國前任首相皆曾因接見達賴而挑戰過北京,最終都為經貿利益而與現實妥協。

     想改變中國的現狀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容易,梅克爾似乎已意識到,務實思考實現雙贏策略的重要。

 

2010.07.19 旺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poftheview 的頭像
    topoftheview

    宜誠鼎峰社區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