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剖腹產率在世界上已僅次於義大利,高達三十四%;為此,監察院日前以「長期縱任」為由,對衛生署提出糾正,指健保調高自然生產的支付點值後,並未降低剖腹產率,致使健保四年多來浪費百億元以上,衛生署難辭其咎。對此,衛生署及健保局分別強調,未來會就醫院評鑑、健保支付及加強宣導三管齊下,尤其將加強民眾宣導,希望減少產婦挑時辰、怕痛或維持身材等迷思,提高自然生產的意願。其實,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的現象,固然有待醫界設法改善,不過,導致這種現象的真正因素,似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醫界以往一直認為,國內的剖腹產率逐年上升,部分歸因於少數不肖醫師藉手術牟利,部分歸因於產婦的無知與迷信。健保將自然生產的支付點值調高到與剖腹產相當後,醫師為收入而動剖腹產的誘因已不存在;至於所謂產婦的無知與迷信,這種將婦女汙名化的說法,近年已頻遭社會學者批評,醫界也有自省的聲音。事實上,即使在歐美先進國家,剖腹產率幾乎都在逐年增高,顯示許多產婦選擇剖腹產另有原因。

雖然世衛組織曾在一九八五年提議,任何地區的剖腹產率高於十%至十五%即屬不合理,但這項標準在許多國家現已成為高難度的目標。美國在一九八○年代末期,曾因剖腹產率高升到二十五%,引起醫界積極檢討,大規模推動多項措施,致使剖腹產率下降;但在一九九六至二○○七年間,剖腹產率依然從二十一%快速升高到三十二%,而且各州的剖腹產數都在持續攀升。這種現象在歐美其他醫學先進國家皆然,台灣並非特例。

探究剖腹產率全面上升的原因,必須回歸這項醫療行為的本質。美國婦產科學會二○○三年曾針對自行要求剖腹生產作過說明,強調目前仍無充分證據支持哪一種生產方式較優,而孕婦有選擇生產方式的自主權;因此,剖腹產一如整形美容手術,逐漸變成醫界的常態性手術,實不足為奇。會形成這種現象,現代醫學的精進當然是重要因素;近年來包括手術室的無菌技術、血液醫學、術後照顧等都有長足進步,大幅提升了剖腹產的安全性;相對於自然分娩對產婦和胎兒仍有難以預期的潛在風險,部分醫師難免會放寬對剖腹產適應症的認定標準。再者,醫師照顧自然產的時間成本高於剖腹產,何況比起自然分娩,剖腹產更能避免可能引來的醫療糾紛,是以剖腹產隱然成了一種防衛性的醫療行為。此外,產婦的平均年齡提高、多胞胎比率增多等,也是剖腹產率升高的原因。

雖然如此,在可以自然分娩的狀況下選擇剖腹產,非但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對產婦健康的潛在威脅也不容忽視。自然分娩與剖腹產各有優缺點,但國內醫師曾根據健保局二○○二年全國生產資料分析統計後,發現第一次剖腹產的婦女,子宮切除的風險是自然分娩婦女的十二倍之高。再者,剖腹產引發子宮感染、傷口感染及其他合併症的機率,都顯著高於自然分娩。同時醫界已經知道,自然分娩可以增強嬰兒肺部功能、增加嬰兒的適應能力,有益於新生兒。

衡諸醫學先進國家的現況,監察院對衛生署的糾正未免過於苛責;只是,國內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則是事實。對此,衛生署實應儘速召集國內相關官員與學者,廣泛探討剖腹產率居高不下的現象與成因,研議可行的策略,不應再拘泥於一些沿襲已久而可能並不正確的觀點。譬如日本的剖腹產率得以維持在十%左右,有學者認為,助產士制度是主因之一,助產士可以大幅提升在家分娩的比率;台灣過去實施助產士制度有很長的歷史,但目前教育部已取消助產教育,衛生署也取消了醫院助產士的編制,這項制度能再起死回生嗎?產科的任務已從以往單純的接生,進入現今必須同時保護胎兒與產婦的時代;面對常態化的剖腹產手術,醫界也該拿出新的觀點和處置標準了。

 

【2010.07.18 聯合報╱社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