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金管會核准土銀、合庫、彰銀、一銀設立大陸分行,這4家銀行正積極準備向大陸銀監會申請籌設,預估最快年底前就會開張營業,跨出西進第一步。不過,真正登陸,並不表示躺著就會賺,相反的,營運發展上的困難會隨之而來。因為台資銀行在大陸競爭,除擁有台商市場的短期優勢外,與其他外資銀行相較,再無其他優勢;與大陸本土中大型銀行發展相比,受限兩岸金融法規的限制及兩岸ECFA金融業早收清單有限優惠,則明顯處於劣勢,使台資銀行的長期發展性受到質疑。

     陸銀積極整併與擴大版圖

     撇開不能立即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限制,台資銀行登陸後,將長期面對兩大困難:大陸銀行改革迅速、外資銀行快速的本土化和卡位動作。由前者看,陸銀不僅不斷增資和打銷壞帳,體質大幅改善;整併速度更快,不管是二線城市或是基層農村金融機構,都積極整併並改制商業銀行,尤其城市銀行合併壯大,成效極佳,例如2007年東北的長春市商銀合併吉林商銀、遼源城市信用社,成為新的吉林商銀,2008年再合併白山、通化、四平、松原4家城市信合社,2009年資產已達1081億人民幣,約5230億元新台幣,論規模遠超越台灣(新光銀、遠東銀、元大銀),使得中國大陸的地方銀行、區域銀行、全國性銀行結構逐漸完整。

     再看外銀布局,外銀在大陸的卡位比想像中快,外銀的市場敏感度強,不僅設分行速度快,參股也非常積極;2002年起,外銀在大陸參股銀行多達22家,其中包括8家股份制銀行和10家城市銀行;另外,外銀也積極進入農村金融。匯豐銀行從2007年起,陸續成立包括重慶大足村鎮銀行在內的7家(每家資本額4千萬至5千萬元人民幣)獨資村鎮銀行。今年也傳出西班牙最大銀行桑坦德(Santander)則要聯手建設銀行,以30億美元成立控公司,將在三年內成立100家村鎮銀行,這些訊息都不由得令人擔心陸銀和外銀夾擊,明顯壓縮了台資銀行發展空間,讓台資銀行的登陸真的變成「台商的銀行」。

     應以綠色通道突圍及擴張

     然而,台灣西進的銀行卻仍然好整以暇,都把華東或華南台商市場當作短期目標,以求盡早獲利,第二階段才會考慮參股陸銀,並進入設有「綠色通道」的中西部市場。就占有內陸市場和戰略布局角度看,盡快利用參股陸銀和「綠色通道」絕對是台資銀行最好的突圍和擴張策略。儘管「綠色通道」只給予銀行快速審核分行設立,以及多省設多家銀行的優惠條件,但衝著重慶加四川破1億的人口,就足以推動外銀積極搶進。

     台商眾多的重慶,已有加拿大豐業銀行等9家外銀分行或子行開業,至少有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和美國首都銀行設辦事處,且外銀在「綠色通道」也已參股重慶商銀、四川的成都商銀、南充商銀,以及陝西的西安商銀。條件較佳的城市銀行已被外銀搶了先機,台資銀行若不趕快利用「綠色通道」,只固守沿海台商市場,等到想起西部市場的時候,恐怕市場又成熟得只剩下殘餚餘羹。

 

(作者

  • 張大為
  • 為中華徵信所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pofthevie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